搜索

走进民大

ENTERING THE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民族博物馆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中央民族大学(海淀校区)校园内,是以中华各民族文物为主要收藏、展示和研究对象的高校博物馆。现有藏品近五万件(套),品类较为齐全。其中,各民族传统服饰数量多,盛装多,精品多,地域和支系类型比较完整,历史年代跨度长,为馆藏的重要特色;藏品还有史前彩陶罐、东汉铜鼓和明清时期佛像、唐卡、天路图、贝叶经、东巴经以及民族乐器、酒具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边疆和民族地区各族人民敬献给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民族访问团的各类礼品和数百面锦旗,也是馆藏的重要类别,见证了新中国民族政策深得人心、中国民族关系天翻地覆的变化,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价值;馆藏台湾少数民族文物在数量、品类和典型性上,居国内同类博物馆前列。近年来,民族博物馆又增加了西南地区明清及民国时期民间契约文书、甲马雕版、马帮文物等成系列的藏品。这些藏品不仅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艺术鉴赏价值,而且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民族博物馆也因此不仅是面向国内各级学校和社会观众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教育的重要基地,支持民族学、民族史、民族艺术等多学科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平台,也是海外观众领略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璀璨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创造智慧的重要窗口。

图片1.png

民族博物馆的前身是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文物室,由著名民族学、民俗学家杨成志先生创建于1951年。建馆之初藏品主要来自20世纪50年代初中央人民政府派往民族地区的访问团所征集的一大批文物,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高校院系调整时,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调拨而来的一部分文物。1988年,内设于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其前身即研究部)的文物室升格为民族博物馆后,文物征集工作重新启动并多批次征集了各地区各民族文物,同时设立民族服饰基本陈列室作为对外展陈主要窗口。随着学校先后进入“211”“985”“双一流”国家重点建设高校行列,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民族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也与时俱进,在文物征集、馆藏品类、队伍建设、对外展陈、藏品研究、同行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在民族博物馆事业从筚路蓝缕到蒸蒸日上的数十年建设历程中,杨成志、吴泽霖、胡先晋等前辈专家学者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们是民族博物馆事业的奠基人,是将民族博物馆事业发展与民族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探路人和引路人。

民族博物馆的馆内展陈分为常设专题展和短期专题展。常设展包括《中央民族大学校史展》《先生还在身边——民大名师纪念展》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之《衣无语,绎大千——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展》《大地回声——民族乐器文化展》。短期专题展则结合藏品收集、整理和研究的进展,以及与业界同行交流的深化而陆续推出,如《忆初心 担使命——馆藏中央访问团受赠锦旗展》《苍洱契事——馆藏清代滇西契约文书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蒙古马精神摄影展》《和谐进取 聚力凝心——热情洋溢的清水江独木龙舟节摄影展》等。为了更好地发挥民族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社会作用,民族博物馆多年来坚持“走出去”的办展思路,先后在国内外举办多场文物精品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成为知识传播、信息获取、社会交往的重要渠道,民族博物馆的互联网展陈也在积极探索和推进中。

民族博物馆因其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被确定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海淀区青少年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北京市海淀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央民族大学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

图片2.png

博物馆大厅正中悬挂的《盛世中华》真丝手工艺术挂毯,由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刘秉江教授创作,长8米,高2.8米,描绘了56个民族的61个人物,是8名工匠用手工栽绒工艺历时半年经11道工序制作而成,选用单色丝线130余种,以及相互混合而成的1000多种不同色的复色丝线,使其色彩艳丽丰富,织作技工手工打结达650多万个。这幅挂毯,在工艺难度、人物数量、用色丝个数等方面为数十年来所罕见,因而也成为馆藏珍品之一。

展厅介绍

服饰文化既是人类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包含着工艺知识、制度安排、审美观念等非物质文化,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社会状况和生产力水平等密切相关。中国疆域辽阔,地理环境、资源条件存在着区域差异,各地区各民族适应环境、就地取材而创造、发展出来的服饰文化各具特色;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历史上日益加强和巩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联系,为各民族服饰文化在材料、形制、工艺、搭配、色彩、审美等方面的交流互鉴和相互影响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区域类型、时代特点等共享性特征的产生和凸显。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凝结着各族人民的创造智慧,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写照。

1.衣无语,绎大千——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展》

图片3.png

图片4.png

中华民族传统服饰以款式多样、色彩鲜明、工艺精巧著称于世。一套精美的衣裙,往往费时数载,一针一线倾注了制作者炽热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那经纬分明的纺织、色调素雅的蜡染、巧夺天工的刺绣、富含寓意的图案、匠心独具的工艺,点点滴滴都是各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这数量有限的服饰展陈,了解中国广袤疆域里服饰文化的区域类型,看到各民族沉淀在服饰上的文化交流交融印记,感悟中华服饰文化的璀璨多姿和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关系。

2.《大地回声——中华民族乐器文化展》

图片5.png

中华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历史绵长,是各族人民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体现,是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乐器与各民族的歌舞文化密切关联,形成各具风采的组合和表演形式,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本展览根据各民族活跃的主要地域舞台,将本馆收藏的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乐器分为 “东北”“西北”“西南”“中东南”四部分进行陈列,以展现其地域特点、历史流变和文化交融的内涵。

3.《先生还在身边——民大名师纪念展》

图片6.png

这是一台前辈师长的纪念展览,展示的人物都是中央民族大学创校的功臣和兴教的业师,又都是全国知名乃至有着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大师。他们是中央民族大学的骄傲和荣光,是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英杰。

他们倾心浇灌祖国学术的百花园,以渊博的知识、精湛的学术、开阔的视野、高尚的品格、博大的胸襟,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谐兴旺培养了一批批栋梁之才。他们树立起的为人为学的宗师风范,已经深刻化育了学校的传统,凝结成校园文化的精魂。他们播撒和培育的人文种子必将在中央民族大学的一代代师生中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他们的生命、智慧和博爱将随着中央民族大学各项事业的蒸蒸日上而绽放出越来越绚烂的光彩。

这里展出的二十位先生,是参与中央民族大学创建,为中央民族大学乃至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而筚路蓝缕、呕心沥血的老一代教师的代表。但二十位先师先贤也只是本校学术先贤的代表而远非全部。本馆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持续收集和展出这些前辈学人的生平业绩。

4.《中央民族大学校史展》

图片7.png

中央民族大学,曾用名中央民族学院,前身是延安民族学院。这是一所血液中流淌着红色基因、肩负着光荣使命、特色鲜明的高等学府,是党和国家为研究和解决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高级人才而创建的,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和民族团结进步发展事业中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     邮编:100081      电话:68932442
Add:27 Zhongguancun South Avenue Beijing, China  
Zip code:100081  Tel:68932442
版权所有©中央民族大学 建设维护: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备案: 京ICP备1003934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