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走进民大

ENTERING THE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民族博物馆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博物馆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中央民族大学校园内,是以全国56个民族的文物为主要收藏、展示和研究对象的民族学专业博物馆。馆藏有各类文物万多件(套)。其中,以各民族民间传统服装、装饰品居多,充分反映了中国各族人民在纺织、印染、刺绣、皮革鞣制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和精湛技艺。此外,各族工艺品中也不乏史前的彩陶罐、东汉的铜鼓和明清时期的佛像、唐卡、祖图、天路图、贝叶经、东经等具有很高历史与艺术价值的珍品;建国初期各族人民赠给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礼品,具有极高的政治意义和历史价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馆收藏的台湾少数民族文物,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国内同类博物馆中都居于领先地位。这些藏品都是我国各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民族学研究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图片1.png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的前身是中央民族学院文物室,始建1951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兴起,民族文物工作也开始起步。从1950年至1952年,中央民族学院等单位的一批学者先后参加了中央人民政府派往西南、西北、中南、内蒙东北地区的四个访问团,征集了一批民族文物,并在北京等地举办了民族文物和图片展览。以此为基础,中央民族学院建立了民族文物室。1951年院系调整时,原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的一部分民族文物也归入民族文物室。此后,文物室一方面继续充实和丰富藏品内容,一方面根据学院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多次举办民族情况、民族工艺、民族社会形态等展览,发挥了很大的社会教育职能,适应社会发展,1987年文物室扩建为民族博物馆,又陆续收集了一些民族文物,设立了民族服饰基本陈列室。馆务建设不断趋于完善。在民族博物馆建立和发展的这几十年过程中,吴泽霖先生、杨成志先生、胡先晋先生等老一辈专家学者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过巨大努力。

馆内常设展览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展》,包括《北方民族服饰文化》《南方民族服饰文化》。专题展览有《大地回声--中国少数民族乐器文化展《台湾少数民族文物展》《中央民族大学校史展》《少数民族文字书法展》、《先生还在身边民大名师纪念展》和《中国民族古文字和古籍陈列》等。  

1981年,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的“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展览”应邀去日本东京、大阪、京都、名古屋、北九洲、北海道6个城市巡回展出4个月。1988年,又赴澳门展出,受到了热烈欢迎。1990年,受亚运会组委会的邀请和委托,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又承办了“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文化艺术节──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展”,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进入二十一世纪,民族博物馆的展览“祖国好民族亲”民族风情图片展、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成就展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在澳门展出,“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展”在日本多地展出并做学术交流,“少数民族精品图片展”在英国大英博物馆展出。

馆内举办的各种展览,已成为众多大、小学生及社会公接受民族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2006年民族博物馆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确定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并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确定为“北京市海淀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几十年来,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这个民族文化的聚宝盆,是中央民族大学一个亮丽的窗口,向国内外人民,充分展示着我们中华各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璀璨夺目的优秀文化。

一、展厅介绍

图片2.png 

博物馆大厅正中间所挂的《中华民族》真丝手工艺艺术挂毯是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秉江创作,由江苏如皋博艺丝毯有限公司使用真丝手工栽绒工艺并经11道工序制作而成。我国传统丝毯工艺始于距今2000年以前的西汉,至唐代时已成为宫廷必备的装饰品,该工艺在宋、元、明、清均为宫廷贡品,至解放前失传。1958年以后,江苏如皋和河北涿州挖掘和恢复了这一传统工艺。本毯长8米、高2.8米,描绘了56个民族的61个人物。共选用单色丝线130余种,并相互混合而成1000多种不同色的复色丝线,使其色彩特别艳丽丰富,织作技工手工打结达650万个。在工艺难度、人物数量、用色丝个数等方面均系近年来之最。

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展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及其先祖血脉相融,共同组成了勤劳、智慧、热爱和平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延绵不断的历史征程中,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以四大发明、天文历算和中医药学为典型的科学技术;璀璨迷人的文明史迹;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绚丽多姿的文学艺术;精美绝伦的服饰、饮食与建筑;源远流长的哲学、宗教信仰。

与浩瀚的中华文化海洋相比,本馆展览只是沧海一粟。但我们仍能从中感悟历史,理解现实,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风采,提高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增进我们的民族凝聚力。

《北方民族服饰文化展》

图片3.png 

北方民族是指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以及汉族等22个民族。他们多生活在冬季寒冷、四季及早晚温差明显的高原或山区和草原,多数民族曾经长期从事畜牧业、渔猎业或农业生产。复杂的生态环境、多样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其传统服饰以长袍长裤及配套完备的鞋帽手套为主要款式、季节变化明显、防寒保暖功能突出、适应骑射生活等特点。本展览共展出上述民族清代、民国及现代的服装、首饰、鞋帽、手套等90多件套。

《南方民族服饰文化展》

图片4.png 

南方民族是指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中南和东南地区的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土家族、黎族、畲族、高山族等34个民族。多雨湿热的生态环境,相对稳定的农耕生活,以及各民族独特的审美心理、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自然与人文因素,共同构成了其传统服饰以衣裤或衣裙型短装为主要款式,衣料轻薄,透气性好 拉阿鲁哇,刺绣、蜡染等装饰工艺应用广泛,首饰佩物丰富多彩,文化底蕴深厚等特点。本展览共展出上述民族清代、民国及现代的服装、首饰、鞋帽、背孩带、织锦、刺绣工艺品等100多件套。

《大地回声——中国少数民族乐器文化展》

图片5.png 

《少数民族古文字与古籍陈列展》

图片6.png 

中国是人类文字的起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文种最多、类型最齐全的文字大国。世界几大文字体系都曾在中国历史上出现,有的还一直沿用至今。为了保护和展示这份珍贵的记忆遗产,我们组织了这个中国民族古文字展览。展览分成“汉文体系的民族古文字”、“外来文字体系的民族古文字”、“原始信息符号与古籍版本”、“本土民族古文字”四大板块,本展览展示了30余种文字,有的沿用数千年至今,也有的早已消亡。文字是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各民族使用文字的情况错综复杂,许多现象已经湮没在悠久的历史当中。通过本展览可以了解到人类文字产生与发展的脉络,也可以了解到不同族群的文明起源与旅程。

《台湾少数民族木雕文化展》

图片7.png 

居住在台湾宝岛的少数民族,祖国大陆统称为高山族。主要包括居住在中部山区和东部纵谷平原的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邹人、赛夏人、邵人、噶玛兰人、太鲁阁人、撒奇莱雅人、赛德克族等人、拉阿鲁哇人、卡那卡那富人,以及居住在兰屿岛的达悟(雅美)人, 现有16个原住民族群,现有人口为50万多人。

台湾少数民族是台湾最早的居民和拓荒者,他们所创造的绚丽多姿、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重要的祖成部分。本展览所展出的各类文物,多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族学家和人类学家在台湾进行田野调查时所征集。他们生动地记录和反映了当时台湾人民的生产、生活面貌及审美崇尚、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状况,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学术研究价值。

高山族形成与发展的大致历程是:汉朝和三国的“山夷”、隋朝的“流求”、明“东番夷”、清“番族”。根据考古发现,台湾岛上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已有“左镇人”在活动,一万五千年前还有“长滨文化”的主人。其生产生活状况与大陆东南方的原始人较相似,因此,一般认为高山族最初源于古代的越人,后来又有多种来源。

《先生还在身边—中央民族大学名师纪念》

图片8.png 

这是一台前辈师长的纪念展览。展示的人物都是中央民族大学创校的功臣和兴教的业师,又都是全国知名乃至有着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大师。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杰,是民族教育事业的瑰宝,是中央民族大学的骄傲和荣光。

他们倾心浇灌祖国学术的百花园,即使遭逢冤屈和厄运,虽九死犹未悔。他们以渊博的知识、精湛的学术、开阔的视野、高尚的品格、博大的胸襟,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谐兴旺培养了一批批栋梁之才。他们树立起的为人为学的宗师风范,已经深刻地化育了学校的传统,凝结成校园文化的精魂。他们播撒和培育的人文种子必将在中央民族大学的一代代师生中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他们的生命、智慧和博爱将随着中央民族大学各项事业的蒸蒸日上而绽放出越来越绚烂的光彩。

这里展出的二十位先生,是参与中央民族大学创建,为中央民族大学乃至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而筚路蓝缕、呕心沥血的老一代教师的代表。但二十位先师先贤也只是本校学术先贤的代表而远非全部。本馆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持续收集和展出这些前辈学人的生平业绩。

《中央民族大学校史展》

图片9.png 

中央民族大学,曾用名中央民族学院,前身是延安民族学院。是一所血液中流淌着红色基因、肩负着光荣使命、特色鲜明的高等学府。中央民族大学是党和国家为研究和解决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高级人才而创建的。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和民族团结进步发展事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从延安民族学院创办之初毛泽东主席为我校亲笔题词“团结”二字,到中央民族学院的党和国家为学校确定的“三项主要任务”,再到习近平同志视察时提出“要再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民族团结进步、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培养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学校的每一步发展都承载着党和国家的期望。

二、馆藏精品介绍

1.服饰

蓝色缂丝云龙纹夹绣蟒袍

图片10.png 

这件男式蟒袍为满、汉族官服。大襟右衽、袖头呈马蹄形,故称“马蹄袖”。袍身绣蟒纹、鹤蝙蝠,下摆绣立水纹,(又称“海水江涯”),间饰云、蝠、鹤等纹饰。蟒袍为皇子、皇子福晋,下至文武品官及命妇专用服饰,清朝在明朝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服饰制度,以其服装颜色及所装饰的蟒纹数目多寡辨等级。蟒袍三品以上绣九蟒、四至六品绣八蟒、七品以下绣五蟒。此件蟒袍为四开裾九蟒蟒袍,前后各三蟒、肩部两条过肩蟒、另有一蟒藏于右襟内侧下摆。清朝官服有吉服袍和便袍之分,区分的依据是便袍没有马蹄袖,而吉服就是有马蹄袖。这件属于吉服袍。

马哈鱼皮贴花女袍

图片11.png 

赫哲族最有特色的传统服饰是鱼皮衣。鱼皮衣一般分为鱼皮长衫和鱼皮套裤。制作方法:剥皮、晒干、刮鳞、夯熟、染色、用兽筋线或鱼皮线缝合。这种服装春秋穿上捕鱼,不易透水,冬季穿他狩猎,耐磨结实。这件女长袍和童服均用马哈鱼皮制成,领边、衣边、袖口等处补绣云纹花边。

纳花袷袢

图片12.png 

同色线,绣花袷袢。清代时期维吾尔族有声望的男士或宗教人士穿的服装。

杏黄色缎面织墩莲龙纹男袍

藏族贵族男子服饰。织有莲花、缠枝纹、蝙蝠图案。藏族贵族服饰质地精细,藏袍宽大,臂膀可以在袖筒中自由伸缩,一般只穿一只袖子,另一支袖子扎在腰际。且束腰带时,将下摆提至膝盖,上身提成一囊状。出门在外时,可将木碗放入衣服所形成的囊中。

贯头麻布贝珠衣

图片13.png 

生活在台湾的高山族泰雅人的贝珠衣,是用热带海洋中一种名为砗磲的软体动物的三角形硬壳经过切割打磨成一颗颗小贝珠,并将之串联缝制而成。每件衣服需用贝珠几万颗至几十万颗之多。过去,它是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只有头目、族长或猎头最多的勇士才有资格穿用。除此,贝珠衣还常常被当做聘礼和货币使用。

髹漆牛皮铠甲

图片14.png 

彝族铠甲为其传统护身服饰。用黄牛皮制成。整付铠甲分前胸和后背两片,每片又分为上下两截,上截前后各由五块硬皮组成,外涂彩漆,用以护胸。下截将300多块长方形小皮块用皮条缀联成片,状似短裙,可以护腹,其彩绘纹多寓意防矛避箭,保护穿甲人平安胜利。过去皮铠甲不仅是彝族征战械斗的护身工具,而且还是财富的特权的象征。

白底织十字氆氇

图片15.png 

氆氇,藏区出产的羊毛织物,是制作床毯、服装、鞋帽的主要材料,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该氆氇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十四世达赖喇嘛敬献给毛主席和党中央的礼品。该氆氇采取白底扎染十字的织染法,属六中氆氇中最上等的刷毛未剪细毛的徐玛。

2.宗教

彩绘布质《天路图》

图片16.png 

纳西族东巴教的长幅布卷画,通称为“神路图”,它是东巴教绘画中的巨作。此类画一般长10-20米,宽1尺左右,有“古代宗教绘画第一长卷”之誉。文化内涵异常丰富,在国际学术界被视为宗教绘画一绝。如今,此画已成稀有之物。很少见到尚留存民间的神路图了。“神路”之意为东巴为死者评断、指点通往神地之路,把他们从地狱的煎熬中解脱超度出来,转生为人,送至神灵之地。在纳西族的丧葬和超度亡灵仪式上,根据神路图导引死者灵魂进入新的生命场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大事。到时,要把神路图展开,众东巴站于图旁依次咏诵8册《神路图经》,为死者评断路径,导引亡灵穿越鬼地;摆脱恶鬼的种种折磨。在纳西族实行传统安葬习俗时,要在安葬场铺开神路图,把图上的鬼地部分朝着死者头部,向东北方向铺开。往东北方向铺的意思是死者灵魂将回归东北方向的纳西远祖之地。把死者灵魂送到“祖先之地”是纳西族的古代民俗。各地纳西族都有十分详细的送魂路线,灵魂返祖地必经的每一个地名都在口传和写于东巴经的送魂路线中标出。其画面所绘鬼神人三界有数百个人神鬼兽的形象和很多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物象,有佛像、神像、各种动物神,七八十个奇禽异兽以及东巴跳神的舞蹈布局,画卷内容以灵魂不灭,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佛教信条为指导,用连续性和富有戏剧性的画面表现人死后亡魂不灭。

周汝诚译彩书东巴经《媒歌》

图片17.png 

图片18.png 

又作《婚歌》或《白鹤吟》。作品以“江水日夜流,条条有源头,婚歌代代传,”古谱作开头为引子,导出远古男女众神的婚配,男神以神马为信物送给女神,女神以神牛为信物回赠男神,男神女神成婚后,生下九个能干的男儿,七个聪慧的女儿。儿女们把天空装饰得星明斗灿,把大地打扮得树碧泉清,建起九方村落,筑成七地寨子,处处有人烟,四时飘歌声。第二部分,以蜜蜂作媒起兴,描写接新娘的场景。新娘接到后,邻里亲友来做客、敬酒,挑彩线编花,戴给新人,举金银酒碗祝愿:花儿并蒂开,快快结果来。第三部分摹写婚仪的热闹场面:以翠柏做成结婚神柱,神弓神笺放在柱旁,五彩丝线缠在柱上----白线象征晴空和星辰永远闪亮;黄线象征大地万物兴荣;绿线代表树林永远长青;红线代表火焰照亮黑暗;黑线代表大海永不枯竭。又搭起彩门,把幸福、吉祥迎进门来。最后祝福新婚夫妇的日子“像星星一样兴旺”,“像蜂蜜一样甜”。《白鹤吟》虽然主要描写的是婚礼,但其中歌颂了劳动,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追求。

彩绘纸质《祖谱图》

畲族图腾崇拜残留的主要标志。又称祖公图。一般为同姓村寨所共有,是根据畲族始祖盘瓠传说的内容,以连环画形式的画像40多幅绘于宽约30厘米,长约10米的布帛上。畲族人民十分重视祭祖,每逢祭祖必挂祖图,供族人虔诚瞻仰和祭拜。畲族人民祭祖不仅祭祀同姓本祖祖先,还祭祀本民族各姓始祖盘瓠王,据称盘、蓝、雷、钟姓都是盘瓠王后代。

贝叶经

图片19.png 

用铁笔在贝多罗(梵文Pattra的音译,为棕榈科的贝叶棕)树叶上所写的佛教经文。由傣文和巴利文书写,内容除佛经之外,还有传说、故事、诗篇和历史纪录等。贝叶经被称为傣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在傣族人心目中,把佛经写在贝叶上敬献给佛,被视为崇高的美德,是最真心向佛的一种善举,形成了群众性习俗。

鎏金十一面观音铜像

图片20.png 

观音为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与“大势至”同为阿弥陀佛左右胁侍,三者合称“西方三圣”。十一面观音为观音菩萨形象中的一种,为藏传佛教中常见的形象。

珐琅火焰三人头座内供颅器头骨碗

密宗法器,梵语音,意为护乐,是大悲与空性的象征。也称骷髅碗,由一个整骷髅制成或用头盖骨制成的。一般沿碗边包镶银皮,下有金属托座,上有金属碗盖,盖钮为金刚杵形。是密宗修行仪轨中使用的一种供器。不是所有人的头骨都可以拿来做供器,需要符合三个条件:得道高僧、自然死亡、自愿。

3.头饰

桐子花凤鸟纹银冠

图片21.png 

盛装头饰,银制。由300多朵桐子花状的小花扎于半球形的铁丝箍上,构成球冠形,耀眼夺目,华丽异常。银冠用铸炼、捶打、拉丝等工艺方法打制而成。整个凤冠造型及花纹图案寓意怀念祖先、企盼生活幸福等。

珊瑚松石银牌链盛装头饰

鄂尔多斯妇女婚礼盛装头饰。由发箍、流苏、护耳和后面凸字形屏风组成。几乎全用珊瑚、珍珠、玛瑙和镂花嵌玉的金银饰品镶嵌,耀眼夺目。除脸部外,整个头全被罩住了,完全反映了鄂尔多斯妇女不能“露顶出门”的崇拜心理。

珍珠玛瑙珐琅点翠钿子

图片22.png 

贵族妇女彩冠,俗称“钿子”,在节日及重要活动中佩戴。状如平顶帽,帽胎以黑色丝绒缠绕铁丝编结而成,形状似钵,外蒙黑纱,内衬棉布。由珍珠、珊瑚、玉石、碧玺、松石、料珠等珠石组成花饰,铜镀金做底、点翠铺衬。花饰组成了凤、蝶、灵芝、蝙蝠、祥云等,寓意吉庆祥瑞、福寿绵长。

结语:自古以来,各族同胞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文学、诗歌、音乐、舞蹈、工艺都有相当精湛的水平。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风俗习惯、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庆典礼仪、宗教文化各具特色。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以丰富的馆藏保护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庞大的工作资源保存了人类文化的遗产,担任起了物质文化背后的精神文化建设的任务。在全球化、现代化加剧的今天,该馆对于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相关课题、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     邮编:100081      电话:68932442
Add:27 Zhongguancun South Avenue Beijing, China  
Zip code:100081  Tel:68932442
版权所有©中央民族大学 建设维护: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备案: 京ICP备1003934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