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走进民大

ENTERING THE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位置:首页 > 走进民大 > 校史

校史

《我的足迹》


我叫中央民族大学,曾用名中央民族学院,前身是延安民族学院。我是一所血液中流淌着红色基因、肩负着光荣使命、特色鲜明的高等学府。

我是党和国家为研究和解决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高级专业人才而创建的。从延安民族学院诞生之初毛泽东主席为我亲笔题词“团结”二字,到我蹒跚学步中党和国家为我确定的“三项主要任务”,再到习近平同志视察时指出的“要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民族团结进步、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培养中起到更大的作用”,我成长中的每一个足迹都承载着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经过近80年的奋斗进取,我已经成为培养民族工作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民族理论研究和民族问题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央领导特别关心我的建设和发展,特别关怀各族学子的健康成长。从我诞生之日起,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常常来校视察、出席庆典和看望师生,并在不同时期对我提出与时俱进的要求和标准。这是我不懈奋斗、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动力和坚强保证。

1毛主席周总理_看图王.jpg

2胡李朱2_看图王.jpg

3_看图王.jpg

习大大_看图王.jpg


毛泽东主席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于1952年至1966年间,先后14次在中南海接见了我的师生代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非常重视我的建设发展,先后多次到校视察、接见师生。

 

在革命圣地孕育1941—1948)

1941-1948.jpg


“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爆发以后,为适应抗战时期民族工作需要,中国共产党决定在陕北公学民族部的基础上建立延安民族学院。1941年9月18日,延安民族学院在延安北门外文化沟内(即原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的校址)正式成立。这是我的前身,也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民族院校。学院院长由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高岗兼任,副院长高克林,教务处长乌兰夫。延安民族学院经多次并校迁址,于1948年底奉命撤销。近8年的办学历程中,延安民族学院培养了各民族学员400余人,为中国各民族解放的壮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新中国诞生(1950—1951)

1950.jpg


我是伴随着新中国的脚步诞生的。我的诞生源于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光辉实践和对民族高等教育的积极探索。我在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奠基性的贡献,被誉为“少数民族人才成长的摇篮”。

1949年11月14日,毛泽东主席做出了“要大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指示。

1950年1月,中央民委(现国家民委)在京召开少数民族教育问题座谈会,酝酿成立中央民族学院。

1950年4月,中央政治局经研究决定成立中央民族学院,6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乌兰夫同志为中央民族学院首任院长、刘格平同志为副院长,并抽调一批曾在延安民族学院工作过的同志负责筹建工作。11月24日,周恩来总理主持政务院第60次会议,批准了中央民委提出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的试行方案》,批准在北京建立中央民族学院,并在西北、西南、中南各设分院一处。

我就这样诞生了。1951年5月28日,中央民族学院正式上了第一堂课;6月11日,在国子监院内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

 

高点起步(1952—1966)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中,大批来自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藏语/维吾尔语/西南少数民族语文专业的师生,以及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相关学科的优秀教师和研究人员加入了我的大家庭。

一批著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民族史学家、民族语言学家的加盟,使我的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史学三大主干学科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也奠定了我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声望。

1952年夏季,我从国子监搬到了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主持设计的新家——我的现住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院”,同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至1966年,我已成长为一所有44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2600余人、教职工900余人的初具规模的文科高等学府,民族学科为特色,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主

 

“文革”十年(1966—1976)

“文革”期间,我的教学科研活动曾一度被迫停滞,办学秩序受到影响。但我一刻不曾忘记党赋予的教育使命,于1971年12月恢复了招生,是全国恢复招生最早的高校之一。

 

重振旗鼓 恢复发展(1977—1993)

1977.jpg


1978年2月17日,根据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的通知》,我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高等学校。同年11月3日,国务院批准我被列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有:民族学、语言学、藏缅语族语言文学、蒙古语族语言文学、突厥语族语言文学、侗傣语族语言文学、苗瑶语族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民族史。

这期间,我对原有系科和专业进行调整和扩建,增设理科专业。我也从单纯的文科高等学校逐步发展成文理兼具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至20世纪80年代末,我已有本科专业3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

 

全面建设 加速发展(1993—2017)

1993-2001.jpg

2004-2012_看图王.jpg

1993年11月30日,我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自此,我的事业进入稳健快速的发展轨道,在教学研究型大学基础上,稳步向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迈进。

1994年2月20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我题写新校名。3月20日,在大礼堂举行了更名典礼。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帕巴拉格列朗杰、程思远、布赫、铁木尔达瓦买提以及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汉生、国务委员司马义艾买提等出席庆典。

1994年9月29日,国务院授予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的光荣称号。

1999年1月,我成为国家“211工程”一期重点建设的大学。

2001年,中央批准国家民委、国家计委、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中央民族大学的请示》,明确了我的建设目标是“成为一所具有鲜明特色、有一定规模和较高的教学质量、办学水平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2002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重点支持办好中央民族大学”。同年6月,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中央民族大学的协议》。

2004年,我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的行列。

2012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我建设丰台新校区。我将多一个新家,能够培养更多的各民族学子。

 

新时代新征程

6-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1-02.jpg


2017年9月,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迈入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新时期。

2017年11月,中央民族大学第八次党员代表大会确立实施我的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和“五大战略”,为我勾画出了奋力推进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蓝图

 

服务国家战略

8-服务国家战略3-02_看图王.jpg

8-服务国家战略3_画板 1_看图王.jpg

8-服务国家战略2_画板 1_看图王.jpg

8-服务国家战略1-02_看图王.jpg

我以服务国家战略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我的使命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因此,我把国家的民族问题与民族理论、少数民族发展与民族政策、边疆安全与稳定等重大课题作为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的主攻方向,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民族高等教育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完成“三大调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根据党和国家统一部署,我组织师生奔赴民族地区,开展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参加人数最多的“三大调查”,即民族识别调查、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和社会形态调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为我国少数民族的识别、民族文化的传承、党的民族政策的制订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等提供了丰富且可靠的实践依据。


民族理论创新和国家民族问题决策咨询思想库

围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我创建并深耕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等学科,在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跨境民族与边疆问题、民族宗教与国家安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物种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一批原创性研究成果,为国家在新形势下确定发展战略、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决策参考。

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秉持办学宗旨和特殊使命,我主动拓展学科方向与研究领域,重点围绕民族地区经济、生态环境、医药卫生、教育、社会公共管理与法制建设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为改革开放40余年中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积极助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民族经济学与民族地区的四个现代化》研究成果,奠定了我国民族地区经济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荣获国家民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开发研究”等成果为国家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2011年以来,有132项关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科研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

家在首都,是荣幸也是责任。我在办学实践中,主动提升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定位和建设发展添砖加瓦。

参加国家重大活动是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任务崇高荣誉。新中国成立以来,参与了在京举办的几乎所有国家重大庆典和大型活动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步入新时代,国家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愿景,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指明了方向,也是对我的更高要求。我主动发挥学科、人才、平台、成果等资源优势,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扩大对外合作“朋友圈”。

研究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9-校园文化_画板 1 副本_看图王.jpg

根植在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中华文化沃土,我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在民族文化研究阐发、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9-校园文化_画板 1.jpg

我因国情而生,为政治而立。服务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化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我积极打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育人通道,把深化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思想等主题教育贯穿其中,打造丰富、活跃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各族师生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我被誉为“党的民族政策的成功典范”和“56个民族大家庭的生动缩影”。

这就是我,中央民族大学

一路走来,我沐浴着党的阳光,在国家温暖的怀抱中不断成长壮大。在一代又一代民大人的艰苦奋斗与不懈努力下,我不断探索、砥砺前行,走出了一条民族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之路,被称为中国共产党扎根中国大地创办中国特色民族高等教育的成功典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育人阵地,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责任与重大使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     邮编:100081      电话:68932442
Add:27 Zhongguancun South Avenue Beijing, China  
Zip code:100081  Tel:68932442
版权所有©中央民族大学 建设维护: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备案: 京ICP备10039345号-1